11月10日19:00的兰花湖学术报告厅 ,由艺术学院、现代国际设计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“识读大学、适应大学”讲座及现场交流正在开展,这也标志着一年一度针对艺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系列活动收官。讲座的主讲人是学校党委常委、副校长陈运超教授,学院党委书记李莉莎、副书记陈绪春、两院学工办全体辅导员老师、200余名新生同学代表参加了讲座。因场地所限未在现场及有课的近500名新生同学通过企业微信观看直播(录播)的方式聆听了讲座,讲座由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邹奇主持。
讲座中,陈校长以“大学的迷惑”破题,先后从缺少方向感、与中学阶段相比突然增多的时间带来的困惑、不擅交往的胆怯与自卑和听不懂课的无助等方面,为大家分析了初入大学应该解决的思想层面问题。在思想的认知上,陈校长用统一行动与分散行动,形象地阐释了大学与中学的区别,他告诉大家,读一个好大学,要善于提问,不学死知识,要经常自我审视和探究自己。
在具体的操作上,陈校长建议,同学们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发,并分享了尽快适应大学的“三找一重”秘诀:“找人”、“找方向”、“找方法”和“重塑信念”,他说,找人,就是要跟老师互动,利用老师的知识来实质提升自己,找人,还要跟同学交往,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思考问题,达成兴趣、友谊和包容的统一;找方向,就是看准未来,准确识别自己和别人的优势,从中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路径,避免人越来越像机器或者被机器所俘获甚至驱使;找方法,就是把自己的思想,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,最后变成服务社会的产品,对于艺术的同学而言,就是要实现表达方式和工艺水平的完美统一;重塑信念,就是改变随波逐流的习惯,多读实体书、多泡图书馆,自己的内心不为“抖音”一类的世俗甚至媚俗风潮所迷惑,用自律和自主的主动作为,去消弭因大学中学的差异和不同所带来的不适应。
陈校长结合同学们实际,对艺术学子如何树立和建构起自己的识读大学的思想体系,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说,对一些枯燥的问题,他在旁征博引进行案例解析的同时,用更接地气的话,掰开揉碎将其中蕴含的道理娓娓道来,用2020级产品设计二班程楷迪同学的话来说,陈校长的讲座听得懂,没有觉得很高深,但就是觉得说到自己心坎里去了,自己的精神也很集中,听起来一点也不乏味,而且老师肯定看过好多书,很多金句名言史实案例都是随口引用、信手拈来,自己一定要多读书,成为老师那样博学的人。
长达2小时20分钟的讲座与交流,赢得了现场此起彼伏的热烈掌声,引发了直播界面那头学生的沉心静悟,吸引了报告厅两侧大门拥入学生的视线共鸣,讲座交流结束,很多同学还意犹未尽,拉着陈校长合影、加微信、问问题,更多的同学将带着讲座的余韵和交流的收获,去确立新的目标,形成新的习惯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“陈老师”等老师们的悉心引领下,艺术、国艺的学子,一定会不断提升自己艺术感知感悟能力和树立巩固“大设计”理念的同时,持续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,逐渐具备独立思考的素养,完成“匠—师—家”的陶冶与砥砺!如同“陈老师”、陈校长寄语的那样,“心有光芒,远眺波浪”,今天在兰花湖泛起的阵阵涟漪,必将成为学子们未来实现梦想、服务社会的澎湃波澜!
讲座现场,陈校长娓娓道来
艺术、国艺参听讲座的师生观众
座无虚席的现场
参听讲座偶有所感,手账记录
为不能到现场的同学进行手机端企业微信直播
未到讲座现场同学观看企业微信直播
同学现场提问及主讲人解答
活动结束后,依依不舍的交流